春日郁山,绿意盎然。在郁山镇,一场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变革正焕发勃勃生机。
从撂荒地复耕到黑臭水体治理,从场镇改造到产业发展,这个渝东南小镇通过创新“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机制,让“干部干、群众看”变为“干群齐心一起干”,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路。
寻因
基层治理有顽疾
4月的郁山镇,青山苍翠,在阳光的照耀下展现出秀丽身姿。
自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以来,郁山镇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郁山镇的快速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000余亩撂荒地待盘活、场镇管网改造滞后、水污染问题突出……一项项民生诉求,暴露出传统治理模式的结构性缺陷。
“我们常住人口约2.3万,依靠自上而下的治理是行不通的,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推进中,群众工作还是需要依靠群众来做。”在郁山镇党委书记冉宗兵看来,群众诉求未得到及时解决,还是由于群众议事机制的“空转”和群众参与基层自治渠道的“断层”。
冉宗兵说,调研发现,协商民主存在“三难”:群众发声难——协商民主在实践中存在显著“干部主导”倾向,干部发言占比超80%;意见落地难——基层治理出现“干部热、群众冷”的倒挂现象,群众建议采纳率不足30%;外出务工群体参与难——尽管85%的受访群众表达出强烈参与家乡建设意愿,但实际参与度不够,线上参与率仅30%。
“我们有必要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来提高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冉宗兵说,要通过村民自治,逐步形成村里的事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自己组织干、互相监督干”的氛围。
如何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成为郁山镇党委亟待破解的课题。
破解
民主协商是妙方
自郁山镇便民服务大厅和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人民建议征集点以来,一封封建议书纷至沓来。
“我们与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通过院坝会进行商议,决定搭建‘渝里乡商’基层议事协商平台,以‘苗寨龙门阵’‘乡贤议事厅’为载体,组建由党员、退休干部、乡贤能人等组成的议事协商能人库。”冉宗兵说,同时,完善党员考核机制,激励党员带头推动协商议事工作“实起来”。
此外,郁山镇还设立标准化人民建议征集点,配套设置意见箱、公示栏、征集热线,畅通意见征集渠道,由镇村两级定人定岗定责收集意见建议,通过分类整理、实地调研,筛选出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纳入协商议题办理。
民主协商,成了破解基层治理顽疾的关键。2024年,郁山镇开展“苗寨龙门阵”微宣讲180余场次,广泛征集了500余条宝贵的意见建议,细心梳理出230余条群众心声清单,并将其精准转化为26项具体问题清单,建立对单销号机制,确保限期办理。
为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郁山镇创新线上智慧平台,开发“微社区”线上议事系统,集成议题发布、扫码建言、云上投票等功能,实现“指尖议事-数据分析-进度追踪”全流程线上办理。2024年通过平台开展线上协商45场次,发布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议题220条,吸引1.2万在外务工人员参与。外出务工人员参与协商的比例提升至45%,并采纳70条宝贵的意见建议,基层议事协商覆盖面进一步拓宽。
开花
满山结出协商果
在钟鼓村,村支部书记焦辉学每周主持“苗寨龙门阵”,收集的产业发展建议全部及时回应;通过“微社区”线上议事系统,郁山镇在外务工的村民黄成学等人为老家场镇管网改造等项目出谋划策,助推项目成功落地实施。
协商民主的种子,正在结出惠民利民的硕果。
——治理效能提升。2024年,围绕黑臭水体治理、基础设施升级等民生关注议题,郁山镇开展议事协商300余次,群众参与1.1万余人,协商成果转化率达92%,随着协商成果的持续落实落地,信访总量同比下降,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产业振兴加速。郁山镇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模式,推动建成渝东南首个红薯育苗扩繁试验基地,培育红薯新品种52个,红薯产量同比增产23.6%。红薯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有效带动了10万余户农户通过参与红薯产业实现了经济增收。
——民生短板补齐。积极引导鼓励辖区企业、社会团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024年累计吸纳社会各类资源160余万元,完成盐丹广场配套建设、场镇管网改造等众多民生项目,受益群众达4万余人。
冉宗兵表示,郁山镇将继续坚持“广收集、众人议、协商办、见实效”的工作思路,用好“微社区”“乡贤议事厅”“苗寨龙门阵”等议事协商平台和群众心声清单、问题清单、销号清单“三单转化”机制,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小记】
郁山镇的实践印证: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当干部从“指挥者”变为“协作者”,当群众从“旁观者”变为“主演者”,乡村振兴就能汇聚起最磅礴的力量。如今,“渝里乡商”的协商文化已深植郁山肌理,正持续释放治理效能,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