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50024300915337XR/2022-00001
  • 主题分类
  • 卫生、计划生育、妇女儿童
  • 体裁分类
  • 公文
  • 发布机构
  • 彭水县石柳乡
  • 成文日期
  • 2021-11-04
  • 发布日期
  • 2021-11-04
  • 标题
  • 中共石柳乡委员会石柳乡人民政府关于转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工作指南》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有 效 性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石柳委发202190



中共石柳乡委员会

石柳乡人民政府

关于转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舆论引导

工作指南》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乡属各部门,机关各办公室:

现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印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工作指南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1103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此页无正文


                                  中共石柳乡委员会         石柳乡人民政府

                              202111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工作指南

为指导各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有序有力有效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综合此前疫情防控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制定本指南。

一、牢牢把握疫情防控总体要求

1.宣传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宣传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理念;宣传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防控总要求;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宣传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策略。宣传“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策略;宣传“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科学解读常态化防控措施,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积极配合、依法防控。

二、工作原则和发布内容

3.落实“十个到位”工作原则。一是监测到位,二是报告到位,三是转办到位,四是分析到位,五是请示到位,六是回应到位,七是解读到位,八是处置到位,九是跟踪到位,十是总结到位。

4.明确发布内容。一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重要工作部署。二是疫情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疫情信息、疫苗接种、风险等级区域划定等信息。特别是对新增确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如确诊病例行动轨迹、密接人员追踪、人员隔离、核酸检测等情况。三是疫情防控动态。主要包括本地区疫情防控、病例救治、医疗服务、物资保障、社会运行等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进展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各地公布的信息。四是社会关切内容。主要包括通过互联网信息、电话热线、媒体采访、来信来访等渠道收集的群众关注高、社会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问题等。五是健康科普信息。主要包括新型肺炎冠状病毒知识、就医指南、呼吸道传染病防护、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等科普知识,公民依法防控要求、个人防护措施、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等知识。上述各项发布内容须严格遵守保密管理规定和意识形态责任制有关要求。

三、把握“2-5-24”时间点

发生疫情后的24小时,是疫情舆论引导的黄金时间。

5.2小时内完成上报。按照《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处置指南(修订版)》要求,在2小时内完成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网络直报。要切实做好疫情信息报告和新闻发布的衔接工作,以网络直报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作为对社会发布的依据,对外公开发布信息不能早于网络直报。

6.5小时内发布信息。疫情发生后,疫情发生地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最迟须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介绍感染者相关信息及处置情况等,同时做好面向公众的健康提示。

7.24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疫情发生后,报告地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最迟须在24小时内召开首场新闻发布会,并根据疫情形势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或召开发布会。发布会时间应便于媒体报道和群众收看,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在深夜等特殊时段召开。发布会时长一般控制在40-60分钟,特殊情况可视情调整。

四、发布权威疫情信息

8.写好第一份信息发布稿。第一份信息发布稿须在5小时内对外发布,内容应精准简洁。日常要注意收集和储备常见新闻稿标准模板和常见问题口径库,确保出现疫情时能够快速准确完成信息发布稿撰写工作。

9.信息发布“三要三不要”。信息发布主要说清楚公众关心的疫情信息和处置进展,说清楚给公众的健康提示或预警信息,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三要”,即对疫情总体形势分析要与国家保持一致;涉及发布其他省份信息要提前沟通达成一致;要注意校对,避免文字和常识性错误。“三不要”,即不要轻易对本地疫情形势下结论;不要说与疫情防控无关的工作信息;不要泄露病例姓名等敏感信息,保护个人隐私。

10.持续更新疫情信息。首次发布信息后,至少每日在官方网站更新疫情基本情况,稳定群众预期。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政务新媒体应当及时准确刊发疫情基本情况、防控措施及解读材料、群众关切的健康科普知识等信息。

11.依规发布在研信息。对新冠肺炎药物以及疫苗等信息的报道须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表述严谨规范,不作过度解读和不准确宣传。未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发布在研药物、疫苗,以及未经临床验证有效的药物、疫苗等信息。

12.及时批驳谣言。疫情发生后,针对网络上出现的相关谣言,要及时进行批驳;针对不实言论要及时澄清,消除公众疑虑和恐慌情绪。

13.做好敏感信息发布。疫情扩散到其他地区时,要做好疫情被扩散地信息发布内容和时间的协同。发现之前境内没有出现过的新型变异毒株时,必须报国家确认后,按国家统一口径发布解读。出现死亡病例、相关敏感情况时,要坚持公开透明,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强化健康宣教和科普,做好舆论引导。一些特殊情况,确实不能把控的,要及时上报,在上级指导下开展工作。

五、召开新闻发布会

14.明确发布会主题。根据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疫情防控形势和领导批示确定发布会主题。每次发布会主题要相对聚焦、重点突出,不要面面俱到。注意区分专题发布会与常规发布会,与疫情防控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建议列入发布会主题。

15.确定发布层级。所辖两个以上行政区报告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后,报告地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召开发布会。如疫情呈扩散趋势,可视情提升发布层级。

16.选择发布人。各部门出席新闻发布会,应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发布人。前几场新闻发布会应聚焦新增确诊病例轨迹、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管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健康提示等情况,发布人应在本领域直接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业务熟悉、表达流利。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可相应增加物资保障、交通运输、口岸检疫、校园防控等有关部门发布人。

17.广泛收集问题。发布会召开前,可通过采访函和采访电话受理、网络邮箱、舆情监测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媒体和网民关心关注的问题,也可围绕发布会主题和出席部门,邀请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注意优先选择中央和本地主要媒体、在当地受众较为广泛的地方媒体和新媒体,适当选择境外媒体。对于媒体提出的问题,能回应的要尽量准备答复口径,暂时不能回应的也要有备答口径。

18.分类整理问题。对通过媒体渠道、网络渠道等收集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明确回应部门,提前准备口径。对于普遍关注、重合度高的问题要重点准备;对于敏感乃至尖锐的问题,要正确认识并做好回应准备。

19.准备发布会口径。口径要突出“全、简、精”。“全”: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全面地准备口径;针对当前热点问题,要尽可能全面地备好口径。“简”:一是字数不宜长,400字左右,言简意赅;二是条目不宜多,一般不超过3点。“精”:一是内容要精炼,突出重点和要点,把事情说清楚;二是结构要精当,重点内容要前置,判断性、结论性的句子要前置,可提炼标题句;三是语言要精彩,多用短句,逻辑性强,突出需要重点强调、提醒的内容,还可设计易于传播、口语化的“金句”,避免过多专业术语或行话。

20.发布会前主持人把握要点。会前,主持人应做到四“熟”:一是熟读发布词,熟悉其中专业术语、生僻字读音,数据确保准确无误;二是熟悉发布人,对发布嘉宾的姓名、性别、部门、职务、相貌和落座位置要清楚;三是熟悉到场媒体情况;四是熟悉预设问题所属部门及发布嘉宾,上台前要仔细核对,明确回答人。

21.发布会前发布嘉宾把握要点。注意服装配饰,发布人宜深色正装出席。女士不穿过于鲜艳或带有花纹的衣服,纯色为宜;男士着深色西装,避免穿细条纹或格子衬衫,领带不宜鲜艳,也可视情穿着统一的工作制服。发布人不穿戴品牌辨识度高的衣物。注意发布稿内容,发布人对发布内容和备答口径要熟悉。建议备答口径及参考材料单面打印,单页装订,可标记记号或粘贴标签,方便拿取和寻找。

22.发布会中主持人把握要点。注意把握发布会进程。发布现场准备钟表,方便主持人精准掌控时间,避免发布和答问过程过长。注意调动发布会参与人积极性。针对媒体提出的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可直接指定嘉宾回答。指向性不强或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可指定一位嘉宾进行再分配。注意处理突发情况。对于发布会现场临时出现情况,要果断处置,确保发布会顺利进行。

23.发布会中发布嘉宾把握要点。注意发布立场,发布人代表所在部门或单位,不代表个人,通常不说“我个人认为……”“我个人意见是……”“这不是我分管的工作……”等。注意情感表达,注重表达对群众和一线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不要借机体现个人或部门的付出。注意仪容仪表,发布人从进入发布厅至离开,一直处于新闻发布状态。要坐姿端正,表情稳重,神态专注,手势动作适当。要声音清晰洪亮,语速匀速适中,避免一直低头念稿,经常与记者保持目光交流。发布会结束后发布嘉宾应迅速有序离场,如遇媒体记者追问,可按口径回应,对无准备问题也要礼貌回应,此时回应的问题也是发布会内容。注意敏感问题,遇媒体问及敏感问题,应按口径回答。如没有口径,可注意媒体提问中的关键词,对于按照现有储备和工作权限可以作答的问题,可予以回应。对于完全没有准备或超出工作权限的问题,可表示有关问题需要了解或正在研究,或礼貌地请媒体把问题留给现场工作人员,一旦有信息会及时发布。避免说“无可奉告”等。注意态度平和,应本着充分准备、直面问题、实事求是、坦诚开放的态度出席发布会。在被介绍时,可点头致意,不需要起立;回答结束后以“谢谢”结尾,无需进一步征询是否满意;发布会全程做好情绪管理,避免情绪化。

24.做好发布会现场组织保障。发布会现场应简洁庄重,符合防疫要求。发布会召开前应调试灯光音响,确保现场灯光亮度适合,所有麦克风能够使用,无线麦克风要检查电池是否充足,现场应准备备用麦克风。台上发布人和媒体记者应安排不同的进出通道,媒体记者和台上嘉宾应保持合理距离,并有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现场保障。

25.做好发布会直播。发布会可通过官方网站或官方新媒体平台直播,也可以通过中央或当地主要媒体直播。直播可以采取视频或图文形式,图文直播台上每位发布人都要安排工作人员同步进行直播核稿,核稿可去掉台上发布人的口误或不适合公开发布内容,但不可以增加发布人未说的内容。

26.做好发布会后补充回应。发布会结束后,对媒体在发布会上未来得及提出的问题,应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向其了解,能够回应的要马上回应,暂时还不能回应的也要态度真诚。对于请媒体留给工作人员的问题,发布会后应积极寻求答案,主动联系媒体反馈。

27.密切监测发布会舆情。注意搜集整理参加发布会媒体对发布会报道情况,对于报道中存在错误的要及时联系媒体更正。加强互联网舆情监测,特别注意热搜关键词和网友评论,对于集中出现的问题要采用适当方式及时予以回应。

28.强化发布会内容二次传播。对于发布会发布的权威信息、核心问题,配合发布会制作一图读懂等深入解读信息、提炼发布会主要观点和发布人金句、截取制作短视频,提供给新闻媒体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

六、做好媒体采访服务

29.畅通采访渠道。统一受理境内外媒体采访,及时公开采访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并广而告之。受理采访的渠道要安排专人值守,疫情暴发期间要安排全天候轮流值班。对值班人员要做好必要媒介素养培训,及时回复邮件、查收传真,积极妥善接听电话。

30.明确转办流程。无论是书面采访或视频采访,都应包括采访提纲或采访问题。接到媒体采访要求后需分析研判,无采访提纲或问题,或与部门职责无关,或暂时无法回应的,应积极与媒体沟通。明确能够接受采访后,应将采访函(含采访提纲或问题)及时转办有关职能部门或机构。

31.加快办理速度。回复媒体越快越有利于引导舆论,反之则造成被动。应在第一时间将准确的材料,包括口径、背景材料和接受采访的负责人、专家名单以及联系方式提供媒体。专家接受当面采访的,一般应安排相关部门人员陪同,对于采访中出现的口误或不准确之处现场予以说明。接受境外媒体当面采访的,采访时应尽量录音录像留存原始资料。

32.做好效果监测。请提出采访需求的媒体在刊发稿件后第一时间告知,如纸质媒体尽量提供样报样刊。应对刊发稿与审定稿进行核对,不一致的地方要研判是否有负面影响,并及时进行沟通。

33.适时主动发声。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适时安排专家接受主流媒体采访,从专家学者角度对当地疫情情况、防控措施、医疗救治、物资保障、依法防控、健康知识等进行解读。

34.建立采访专家库。梳理本地区可供媒体采访的专家名单,建立专家库。专家选取应着重从政治立场可靠、实际参与一线工作、被业界广泛认可、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等方面考察。专家名单应列明每位专家可以接受采访的问题领域,接受媒体采访的专家原则上应从专家库中产生。适时对专家库专家进行媒体沟通能力培训。

35.加强专家采访服务。明确接受媒体采访有关要求,专家发言应与权威部门已发布信息保持一致,不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治疗和科研工作中尚无定论或者存在争议的问题公开发表个人观点,未经批准不擅自发布疫情防控形势研判以及非本专业领域、未亲身参与工作的相关信息,不擅自使用未经权威部门认可和公开发布的实验数据。

七、做好舆情监测研判和回应处置

36.建立舆情监测预警分析机制。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舆情监测、搜集、研判、预警、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疫情防控期间要加强全天候全方位日常监测,将搜集整理到的舆情每日报送负责同志和相关部门;突发、重要舆情实时快报。针对新增病例线索、网友评论和反映问题以及领导批示的问题进行专题监测并第一时间报送。

37.维护更新关键词库。各部门要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舆情搜集关键词库,并进行动态调整。对于媒体转载报道超过50篇、互联网回复浏览比在5%以上的要特别关注,采取相应处置措施,防范舆情发酵和衍生风险。

38.及时做好回应。判断舆情起因,对于群众反映真实问题和合理诉求,要及时上报、转办有关部门并推动问题解决,解决情况要及时向公众发布或反馈有关人员;对于不准确或不实信息,要及时主动发声予以澄清,必要时可组织媒体采访当事人、探访事件发生地,还原事实真相;对于恶意攻击造谣的,要依法进行处理。

39.推动舆情反映问题的解决。跟踪舆情反映问题的转办进展,及时汇总分析一段时间以来舆情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第一时间上报主要负责同志并反馈给有关部门,推动不断完善工作。

40.做好舆情风险评估。重要政策和重大信息发布前,要进行风险评估,严格把关发布内容口径,不得发布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的内容。针对可能出现的、媒体和网民关注的问题,发布时配发解读或问答,组织专家接受媒体采访解疑释惑,避免引起群众误解或恐慌。

八、开展健康宣教

41.及时发布健康科普知识。出现疫情后,要通过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健康科普知识和给公众的健康提示。强化遵守国家法律和防疫规定、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持续宣传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自我防护以及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相关科普知识应形成多媒体传播形式,在公交、地铁、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反复播出播放,并通过网络扩大传播效应。

42.积极回应公众关心关切的健康问题。及时向公众宣传普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苗接种以及其他传染病研究进展的相关科学知识和信息,回答公众关切的健康问题,引导公众主动从权威机构、平台和渠道获取疫情防控知识,传播科学、澄清谣言。对于普遍关注的问题,要反复解读,反复回应。

43.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健康教育,如近视预防、居家及办公场所运动健身、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合理膳食、科学就医等,促使公众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做好相关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推动形成健康生活习惯。

44.统筹防疫与其他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如遇疫情与地震、洪涝灾害等突发事件叠加,要注意统筹做好健康科普工作,一方面讲清楚突发事件中如何自救逃生,一方面强调突发状态下仍不能放松个人防护措施。

45.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料库。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组织权威专业、善于面向群众讲解科普知识的专家队伍,建立专门专家库和资料库。专家库不仅应包括参与一线防控和救治的专家,同时也应包括坚守日常诊疗、科研一线的专家,充分解答公众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中的各方面问题。健康科普应注重科学专业与通俗易懂相结合,把专业知识和群众需求密切融合。

九、宣传典型经验

46.完善典型经验发布机制。注意发现和报道疫情防控中的典型经验和感人故事,建立典型经验收集机制。涉及专业医疗卫生知识的,必须与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防控方案和权威答问相一致,具体问题拿不准的应请当地专家组审核。宣传本地典型经验应避免与其他地方不足进行对比。可在官方网站或新媒体平台设置专题专栏,持续更新疫情防控工作动态和感人故事,凝聚团结抗疫力量。

47.多报道基层一线故事。抗击疫情中,可对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基层一线人员坚守岗位的事迹和感人故事进行集中报道。要关注和报道弱势群体保障,如“一老一小”患者救治,封闭区域内有就医需求的慢性病患者、孕产妇等保障,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的服务和关怀等。多报道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多报道基层一线工作者的坚守。报道要真实可信,把握好时度效。避免以点概面,只有部分地方、部分单位做得到的事,只有部分群众享受的保障,不作为重点宣传;宣传人物事迹不要比惨,不用极端案例。

48.持续深入报道。疫情处置进入收尾阶段,可对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进行报道,如封闭管控小区解封、交通枢纽重新运营、医院恢复正常门诊等;可制作推出体现各行各业辛苦付出、体现群众获得感的新媒体产品。要继续强调保持疫情防控期间坚持的常态化防疫规范,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松懈心理。报道中要注意社会评价和群众感受。

十、加强实战演练和日常培训

49.加强实战演练。开展疫情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应急演练,通过实战训练,增强舆情分析研判、热点问题回应、新闻发布组织等能力,做到快速响应、及时处置、权威发声、有力回应。

50.强化日常培训。加强疫情下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常态化培训,引导相关部门和专家在出席新闻发布会和接受媒体采访时,熟悉工作流程,合理组织口径,避免使用只有系统内部熟悉的政策简称和不常见的医学等专业术语,尊重传播规律,善于与媒体沟通,有力发布权威声音,妥善应对敏感问题。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