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文化遗产概况
日期:2024-07-02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彭水文化遗产概况

彭水,地处重庆东南中部,位居乌江下游,北接鄂西,南连黔北。在这里,有独特的盐丹资源,又有乌、郁两江水道之便,人类活动历史较早。从向家坝、郭家坝、龙蛇坝遗址发掘得知,新石器晚期到战国时代,彭水不但有了聚落,制盐、渔业、纺织也十分发达。先秦时彭水先后属于楚、秦黔中郡,西汉初仍置涪陵县,历经魏晋南北朝战乱之后,隋朝再置彭水县,建县历史已越2200余年。从东汉的巴东属国、三国蜀汉的涪陵郡、唐宋的黔州,到唐末的黔中道、南宋元朝的绍庆府、绍庆路,彭水是今渝黔湘鄂结合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唐宋时期封建王朝对渝黔湘鄂桂结合部30万平方公里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统治的据点。在这里,古代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先民创造了古老的郁山盐丹文明,今天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郁山文化(盐丹)、蚩尤文化、巴文化、黔中文化、山水文化,还创建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彭水属于武陵山(渝东南)土家族苗族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彭水有郁山盐业遗址、茶林坪古建筑群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3处,不可移动文物1354处,可移动文物4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5件套,文献图书2211件(册)。馆藏文物12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1件。其馆藏文物和文物点居渝东南各区县前列。全县已经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千个,现已纳入县级保护名录267个。自2005年以来,全县组织申报重庆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余个,获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重庆市级35个、国家级2个。

彭水非遗历史悠久,几乎与境内人类活动特别同步,如“郁江蛇船营造与驾驶”“泼炉印灶制盐技艺”与彭水盐丹产业息息相关,“木腊庄傩戏”是武陵山区巫傩文化的“活化石”。彭水非遗内容丰富,涵盖了全部10个非遗类别,有7个类别成功列入重庆市和国家级非遗名录。35个市级非遗名录中,传统技艺最多达16项,其次是传统音乐有7项,传统舞蹈5项,民俗3项,传统医药2项,传统戏剧、传统美术各1项。不仅这些项目中的代表有望继续问鼎国家级非遗,而且县级非遗中神话传说《蔡龙王的传说》、叙事长诗《吴幺姑》、川剧坐唱《郁山围鼓》、传统体育“苗弩制作与射击技巧”等,完全有冲刺市级非遗名录的潜力,弥补缺项。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彭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倾力打造蚩尤九黎城,连续举办中国·彭水水上大赛、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和祭祀蚩尤大典等,大力推进博物馆、黄庭坚文化展示馆、苗医药馆、欢乐茶馆、苗绣馆、苗艺馆“六馆”建设,形成一城景、一袋粉、一罐水、一盒饼、一听饮、一杯茶、一瓶蜜、一方药“八个一”产品体系,倾力构建“九苗”文化品牌,凸显彭水以苗族为主的文化品牌特色。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彭水的丰富文化遗产,县文化旅游委批准成立了彭水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会由各界爱好者、传承人和相关专业人士组成,旨在为彭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支持和帮助。协会定期举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深入探讨,并根据不同遗产类型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

其次,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展览、举办演出、日常传承活动等形式,将彭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更多人。注重加强与社区、学校、景区的合作,开展宣传展示、教育活动,让大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传承保护工作中来。

在保护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参加国家、市级传承人研修班、招募专业人才等方式,提高了保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传统技能大赛等多形式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

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方面,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和措施。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采取加固、修复等措施,确保其历史风貌不受破坏。对于考古遗址,进行地下挖掘和保护性遗址复原工作,保留历史的痕迹。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保护体系,制定了严格的检验和管理制度,确保文物的安全。

总的来说,通过以上的工作,我县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资金不足、人员不足等。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保护力度,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彭水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