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50024300915003XY/2022-00052
  • 主题分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彭水县政府办
  • 成文日期
  • 2022-03-31
  • 发布日期
  • 2022-04-16
  • 标题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彭水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 发文字号
  • 彭水府发〔2022〕12号
  • 有 效 性
语音播报
分享:
字号 :


202212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彭水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彭水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已经县第十四届县委常委194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彭水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2331

附件


彭水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规划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12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成就 

第二节发展环境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全力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节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 

第三节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第四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第一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节稳定发展保供产业 

第三节巩固提升主导产业 

第四节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第五章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第一节加快企业主体培育 

第二节夯实园区平台建设 

第三节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第六章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一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第二节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第三节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四节加强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

第七章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第一节大力实施种业提升行动 

第二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第三节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平台建设 

第四节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五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八章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第一节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

第二节加强乡村生态系统修复 

第三节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第九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第二节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第三节推动“三社”融合发展 

第四节建立健全城乡人口流动机制

第五节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第十章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第二节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第四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第五节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第六节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一章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二节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第三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节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

第五节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完善扶持政策

第三节落实责任分工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附表:彭水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项目库


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全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十四五”时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发展成就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聚焦深度贫困和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积极开展产业、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保障等扶贫行动,实现每个脱贫村有一个支柱产业,“产业村长”引领产业扶贫纳入全市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库推广。12个搬迁集中安置点累计落实产业发展资金875万元,积极引导搬迁户发展薯类、调味品、中药材、烤烟等产业增加致富途径。易地扶贫搬迁“五个强化”“七步工作法”等经验在全国全市推广,彭水被评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全县11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27772户贫困户112680名贫困人口脱贫,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产业发展提速增质。围绕薯烟畜药特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完善产业体系。2020年发展红薯30万亩,年产值约5.6亿元,成功创建“全国甘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烤烟6.87万亩,年产值约2.6亿元;生猪出栏量47.58万头,牛出栏5.34万头,羊出栏13.44万头,家禽出栏233.18万只,年产值约18亿元;中药材6.5万亩,年产值2.4亿元左右;经济林29.5万亩,年产值9.87亿元;中蜂保有量保持在10万群以上,年产量800吨,年产值1.6亿元。实现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村社区12个增收产业的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2.9亿元,年均增长12.3%,增加值达到37.2亿元,年均增长9.9%

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显著。积极推动摩围山、新田、岩东等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农业与服务、农业与文化、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持续打造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成功打造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创建乡村旅游AAA级景区3个,乡村旅游收入达25亿元。获批市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1个。

品牌建设成果丰硕。全县“品一标”产品累计达74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累计达11个,名优特农产品3彭水苏麻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苗乡脆李”荣膺全国优质李银奖,“龙须晶丝苕粉”“苗妹香香”“黔中道牌彭水紫苏油”获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红薯、烤烟被列入国家“一县一业”名录,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504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5539 处,农网电压合格率达99.8%,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建成摩围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扎实开展“五沿带动、全域整治”行动,创建国家森林村庄9个、市级大美乡村示范片3个、巴渝民宿示范点3个、美丽宜居村庄6个、绿色示范村庄22个,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6%,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6.5%

农村民生福祉显著增强。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388元增加到13397元,年均增速9.8%快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66:1下降至2.5: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农村居民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明显增加,居民交通、通信类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农村改革先行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善感乡周家寨村、诸佛乡庙池村、三义乡五丰村、大垭乡大垭村等“三变”改革试点工作,80%以上农户通过入股分红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90个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确认成员158784户、638142人。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全县290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收入1528万元,全面消除11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收入995万元。

第二节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外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全局,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做出的重大安排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指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和优先序。而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加快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加快建设,为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升农村消费能级和水平提供了重大契机。

从市级层面看,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和实力保障。“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有助于各区域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充分释放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潜能。此外,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为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功能提升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从县级层面看,彭水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示范县,有利于构建外畅内联的对外交通大通道网络格局,打造渝东南区域性交通枢纽,推动彭水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扩大农业农村开放级。“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更加彰显,有利于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困难挑战

一是农业自然基础脆弱。彭水地处武陵山区,山势陡峭、沟壑众多,很难实现机械化耕种播收。耕地坡陡较多,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后,土地细碎化、分散化,难实现规模经营。二是产业链条延伸不长。近年来,全县强农惠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投资额度年年增长,但农业短板仍然非常突出。农业种养殖产业发展处于前端,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红薯、烤烟、中药材、中蜂、生态养殖、草食牲畜等主导特色产业中,除红薯产业建立了一定的加工体系外,其他基本停留在初级产品层面。三是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彭水集大农村、大山区于一体,道路、水、电、气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仍是制约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点多面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还待加强。四是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城市对乡村人口“虹吸”效应明显,农村人口外流规模较大,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严重,“谁来种地”的问题仍然突出;乡土人才不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数量偏少。五是农村改革任重道远。农村集体经济总体不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仍在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扩面深化、“三社”融合深入推进等综合改革任务繁重。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彭水生态、民族、文化独特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开创彭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协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坚持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节发展目标

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粮油、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达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目标,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体指标构成如下表所示:

1 彭水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指标表

序号

相关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37.2


预期性

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亿元

62.9


预期性

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28.5

35

预期性

4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0.8

1.2:1


5

粮食产能

万吨

31.3

31.3

约束性

6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3

58

预期性

7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35

45

预期性

8

两品一标”数量

68

150

预期性

9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5

97

约束性

乡村宜业宜居

1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88

预期性

11

农村公路村民小组通畅率

%


94

预期性

12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60

预期性

13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76.5

90

预期性

14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40

预期性

15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43.8

56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16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9.1

12

预期性

17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397

21500

预期性

18

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

12

预期性

19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

2.5:1

2.4:1

预期性

第三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业农村加速向现代化迈进。

第一节全力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

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信息监测和动态管理,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组合措施,高质量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强化就业、产业帮扶,紧紧抓住就业重点,多渠道促进就业,实现每户搬迁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每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1人就业。充分利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鲁渝协作、市内对口帮扶、以工代赈等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地区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二节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

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帮扶。分层分类实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人群坚持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人群强化保障性兜底帮扶。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广泛开展消费扶贫。加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支持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政策,明确医疗费用救助标准。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按最低缴费档次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第三节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加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衔接。聚力把善感乡打造成为全市乡村振兴的展示窗口。在支持产业发展上,由过去重点解决一家一户的脱贫问题向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转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由过去重点解决脱贫人口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等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生态宜居转变。在改善公共服务上,由过去主要是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向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转变。

加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衔接。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对现有扶贫政策进行梳理,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或强化的扶贫政策。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的转变,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弱化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均衡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强化土地、产业、金融等政策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加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机制衔接。坚决贯彻“五级书记一起抓”,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建立完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组织协调、工作推进、督导整改等工作机制,及时研究重大问题、制定重要政策、推动落实重点任务。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第四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平稳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将善感乡打造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重点区域,太原镇、岩东乡、润溪乡3个乡镇作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在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和乡村建设中先行先试,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绍庆街道阿依河社区、靛水街道文武社区、汉葭街道大树村、连湖镇安乐社区、保家镇东流村、高谷镇庞溪村、新田镇石龙村、诸佛乡庙池村、黄家镇先锋社区9个村(社区)建设,按照“一村一品”要求,打造产业强村、环境美村、宜居富村。建立脱贫地区重点帮扶机制,做好各类项目谋划和储备,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其它地区作为平稳推进类,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

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产量、面积只增不减,“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货足价稳。启动实施“十四五”乡村产业“321工程,“3”即发展330万级特色产业:30万亩红薯、30万亩经果林、30万亩特色种植(其中:烤烟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商品蔬菜10万亩)2”即发展2100万级保供产业:种植粮食100万亩、出栏生猪100万头;“1”即发展11000万级畜禽产业(包括牛、羊、鸡、鸭、鹅、兔等)。巩固提升红薯、烤烟、畜牧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中药材、特色经济林和生态渔业等优势产业。

第一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地理气候、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全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各区域“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协调发展”。在空间上构建一区两带三园四基地总体发展布局。

一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红薯、火棘果等精深加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坚持初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原则,引导规模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健全以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主导、加工大户及种植户(家庭作坊)为基础的梯度加工体系和小型流动式专业加工为补充的农产品加工模式。

带”。乌江沿线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示范带,包括城区和高谷镇、万足镇、鹿角镇、善感乡、鞍子镇等,依托乌江流域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民族生态旅游产业,建成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带。郁江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带依托保家工业园、郁山古镇、郁山湖、三江口水利枢纽、马岩电站库区等载体和资源,培育健康食品、生态康养、文旅、农旅等生态特色产业,推动建设产城景融合发展先行区。

三园”。包括摩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岩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涉及靛水街道、润溪乡、黄家镇、大垭乡、新田镇和岩东乡6个乡镇(街道)。围绕摩围山旅游度假区山地优势资源,依托摩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构建农旅融合发展体系,依托蔬菜、水果、畜牧、经果林等产业基础,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围绕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依托新田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推进乡村旅游现代烟草、特色蔬菜、高产红薯、粮油、中药材、特色经果林、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围绕峡江山水、苗族文化,依托岩东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推进农文旅融合,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四基地”。包括红薯、烟草、中药材、特色粮油四个产业。红薯产业基地以郁山片区为核心,辐射联合乡、石柳乡,集中打造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集薯苗繁育、种植、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一体的红薯全产业链。烟草产业基地以桑柘为核心,辐射大同镇、新田镇、诸佛乡,以烤烟种植为主导产业,集标准化烤烟种植区、烘干加工区等功能区为一体,为经营组织化、生产标准化、设施装备化、要素集成化的特色产业。中药材产业基地:以乔梓、三义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前胡、玄参、黄精等道地药材,建设集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及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兼顾中药养生、休闲观光等功能的中药材产业特色粮油产业基地以保家镇、郁山镇、汉葭街道、长生镇为,重点发展水稻、油菜、杂粮等粮油产业,建设集育苗、种植、加工、收储、物流、商贸于一体的粮油全产业链。

4-1 彭水县农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稳定发展保供产业

粮油产业。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十四五”时期,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120万亩、31.3万吨以上。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新经营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推进粮油产业结构调整,注重稳面积、提品质、拓功能,积极发展优质水稻、甜糯玉米、高淀粉型及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紫苏、荞麦、“双低”油菜、优质酿酒高粱、杂豆、花生等。推动扩规模、推新品、增效益,实现油菜产量稳定增长。

蔬菜产业。以龙射、桑柘、润溪等乡镇为重点,布局发展以秀珍菇、木耳、羊肚菌、香菇等为主的食用菌,挖掘利用好“大脚菌”等野生资源。推广绿色生产、高效生产,以绍庆、新田、汉葭等镇街为重点,布局发展保供蔬菜。依托成熟市场渠道,以新田、保家、桑柘等乡镇为重点,布局发展辣椒、榨菜等加工型蔬菜。利用立体气候资源,以润溪、桑柘、大同、鹿鸣石盘等乡镇为重点,布局发展缓季节蔬菜。确保“十四五”时期,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21万亩、32万吨以上。

生猪产业。统筹考虑种养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汉葭、绍庆、靛水、新田、龙射、普子、桑柘、保家、郁山、棣棠、高谷、鹿鸣、岩东等乡镇(街道)为生猪养殖重点区域,以地定畜,种养结合,加快构建生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产销协调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依托龙头企业,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做大做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品牌。加强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信息技术在养殖环节应用,支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和种猪场建设养殖环境控制、自动饲喂等改扩建,建设智慧养殖示范场。强化生猪重大疫情防控,引导养殖场(户)改善防疫条件,严防严控重大动物疫情。到2025年,力争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

第三节巩固提升主导产业

红薯产业。以郁山、石柳、联合等乡镇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淀粉型红薯、鲜食型红薯,不断提高商品红薯占比,加强优质红薯、专用红薯品种研发与繁育,大力发展商薯19、忠薯1号、渝薯27、渝薯198、彭苏6号、普薯32、紫薯等优良薯种,实现红薯高产高质高效,建成西南地区重要商品红薯生产基地和武陵山区重要的红薯种源繁育供给基地。以推广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行“两推两增”技术规程应用,带动全县商品薯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5,全县高质高产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

烤烟产业。以县域内中高山地带为重点,巩固建设桑柘镇、大同镇、新田镇、诸佛乡等现代烟叶多元化综合示范基地,优化品种布局,彰显烟叶特色,按照一个基地单元主栽12个品种,种植好K326和云烟87主导品种。进一步加强烟叶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进生产方式,推进烟叶生产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改进烘烤设施,持续推进现代装备、信息等技术在烤烟生产中应用,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县保持上等烟比例在57%以上,中上等烟比例在99%以上全面完成烤烟生产收购任务

生态畜牧产业。大力发展中蜂产业,推动良繁体系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培育发展星级养殖户。围绕刺槐、五倍子等药蜜产品,量质并举加快中蜂产业发展。积极打造高质量中蜂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加速“点”上集聚、“链”式拓展,推动中蜂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价值链的形成。积极发展肉兔、山羊、肉牛为主的草食牲畜和以土鸡、白鹅为主的禽类养殖,科学合理布局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加大力度推进规模养殖场、合作社、饲料兽药和屠宰加工企业等抱团打造全产业链,打造全市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区。力争到2025,力争形成1000万只(头、群)养殖规模

第四节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中药材。充分利用全县适宜耕种地分布在不同海拔、土壤类型多样、药材资源丰富等优势,突出开发山区中药材资源,在乔梓、三义等乡镇,建设一批规模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一批道地中药材主产乡镇及行政重点发展黄精、大黄、百部、天冬、前胡、白术、百合等中药材,打造生态中药材基地县加大苗医苗药传承创新发展,完善苗医苗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设苗医苗药研究院,着力做大苗药生产规模。力争2025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

特色经济林。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轻简化绿色栽培新技术、降费增效新设施,做优脆红李、桃子等特色经果林产业。新建标准果园和改造低产低效老果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果林30万亩,提升水果储藏、保鲜、分选能力,延伸初精加工等产业链条,带动全县经果产业发展。打造以保家镇为重点的“苗望养心茶”核心产区,逐步向全县推广白茶种植。优化茶叶品种,进一步引进绿茶、红茶、青茶优秀品种,建设万亩生态茶基地,打造武陵山区生态茶乡。大力发展油茶、山桐子等木本油料产业,建成30万亩木本油料林基地。

生态渔业。利用太原、万足、保家、郁山等乡镇冷水资源,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异育银鲫“中科5号”、快长草鱼、松浦镜鲤、长丰鲢、长丰鲫、大口黑鲈“优鲈3号”以及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等良种和名特新品种,优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加快特色水产养殖发展。将传统渔业生产与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及餐饮美食等有机结合,推动水产养殖场生态化、休闲化、景观化改造,着力打造休闲观光渔业综合体和休闲观光渔业示范点。力争到2025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00吨以上。

专栏1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重大项目

农业产业发展。优势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项目,苗药布福娜种植及加工项目,安吉优质白茶种植加工,有机茶基地建设项目,牛羊草食养殖产业发展项目,生猪养殖产业发展项目,禽、兔、中蜂等小家畜禽养殖项目,新希望集团种猪养殖项目,2400天兆猪业标准化示范种猪场项目,苗药熏香生产项目等

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示范带建设项目,红薯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蜜蜂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等。

第五章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扶持一批初加工市场主体,壮大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加工示范园区,健全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和流通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提速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对全县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

第一节加快企业主体培育

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市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领、重点帮扶、市场开拓、科技支撑,着力提升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及技术装备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构建利益链,逐步引导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力争到2025年,支持培育5家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升规入统。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品牌战略、人才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扶持措施,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力争到2025培育3家规模效益突出、管理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绿色环保、发展前景好、带动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第二节夯实园区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园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吸引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引导贮藏、分级、包装、运销、检验检测、原料交易、支付结算等关联产业入驻园区配套发展,支持产品包装、工业设计、品牌营销、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建设智慧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有机衔接,形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区,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和推广体系,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力争在技术创新、推广、改造上取得新突破,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新提升。

第三节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拓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果蔬、畜禽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发酵、压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引进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向精深加工发展。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利用专用原料,配套专用设备,研制专用配方,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大力发展以红薯精深加工、肉制品、茶制品、调味品等为主的健康食品产业,加快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园。围绕中药材,开展中药保健品、畜禽专用中药产品、中药化妆品等多方面的应用研究,拓展中药材应用范围。202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达到1.2:1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田间车间互补、龙头基地互动,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带一促三”的作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延伸带动农户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物流配送、市场营销服务网络,用加工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互联互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康体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专栏2农业提质增效方向及项目

农产品加工。火吉果健康产业项目宏绿自热食品项目,油桐种植及深加工项目油茶全产业链项目,年产2000吨香椿芽系列健康食品生产项目,薯类膨化休闲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年产5万吨紫薯饮料及休闲食品生产项目,竹笋基地及精深加工项目,苗医苗药大健康产业项目等。



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依托民族、生态、文化优势和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蚩尤九黎城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景区景点依托型、特色产业支撑型、高山避暑纳凉型、休闲体验观光型、民族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积极开展以“世界苗乡•养心彭水”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着力发展传统手工业、农业社会化服务、养生养老、生态餐饮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特色民宿、森林人家、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到2025年发展5条以上避暑纳凉、农事体验、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等主题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创建一批A级旅游景区、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十四五期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每年达1000万人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5亿元

第二节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提档升级集镇和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站点,打通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在生态产业发展区主要乡镇(郁山、鹿角、黄家、龙射、桑柘)合理布局建设三级现代化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其他乡镇依托农贸市场或邮政所设立物流集散服务点,由三级现代化物流公共配送中心统一管理。鼓励物流快递企业参与物流网络建设和经营,支持物流企业提升物流网络信息化水平,使用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提升物流效率和共同配送能力。壮大城区农贸市场,加快推进乡镇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引导县域特色商品参加西洽会、渝交会、西部农交会等大型会展,带动农产品走出彭水、销往全国。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民以产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引进一批、壮大一批、新办一批,着力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品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企业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及农村能人等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大力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行动,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壮大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2025年,累计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45以上,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00家、家庭农场230家,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制度和集体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组建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入股、固定资产出租等合作经济组织,探索推广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租赁经营型、服务创收型、项目拉动型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从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乡村旅游等。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财政投资的小投入、低技术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2025年,打造200个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村。

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开展“合股联营”,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坚持合股联营、利益共享原则,创新风险防控、利益联结、资产收益扶贫、股份分红保证金、绩效评估等机制,创新收益分享模式,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构建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财产收益、资本收益、股权收益、工资收益”四种长效利益联结机制覆盖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稳妥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构建“大集群、小单元”的生产模式,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要求,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农技、机耕、机收、机播、机防、农资、仓储等各类专业市场化农业服务主体或公司,推动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培育一批服务功能全、组织能力强、运营管理规范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有效衔接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共品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农业生产托管,助推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2025年,累计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10

加强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

推动农产品品质提升。强化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深化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等专项治理,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底线。继续抓好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持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着力实施“绿剑护农”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行产地二维码等标识管理。

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进一步从民族特色、民间口碑和营养元素等角度出发,挖掘苗妹香香米、彭水苏麻、郁山晶丝苕粉等农产品品牌故事,提升彭水农产品品牌文化内涵。坚持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的原则,加强同区域同类别的品牌整合,着力打造郁山晶丝苕粉、黔中道紫苏油等区域公用品牌,放大知名产品“明星效应”。重点打造“彭水赶场”农产品电商平台,持续举办乌江流域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着力构建以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农业龙头企业品牌为主体、“两品一标”认证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认证“两品一标”80个以上。

专栏2农业提质增效重大项目

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冷链物流基地、工业园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畜禽定点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建设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围绕全域旅游,持续打造5条精品线路沿线景点,升级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打造30000亩红豆杉生态农业观光园、4000亩生态农林体验园、原生态森林度假园、红豆杉特色基地。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强多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引领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一节大力实施种业提升行动

开展农作物和畜禽蜂良种联合攻关,实施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水稻、薯类、油料、蔬菜、果树、猪、草食牲畜、家禽等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与新品种(系)试验,重点推进响李、桃子、青花椒、红薯、苏麻等本地优势特色品种创新,提高全县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育种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鼓励支持种业企业间联合、兼并和扩大,培育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引导种子生产企业向种子生产优势区域集中,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种子生产基地。加强种子供需信息定点监测、定期采集、应急监测与信息发布,确保农作物种子供种安全。完善畜禽品种良繁体系,重点扶持人工授精站点建设,优化父母代场布局,建设稳定的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实施渔业种业提升工程,推进水产苗种生产设施升级改造。

第二节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着力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清洁健康养殖、储藏保鲜贮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在农业产业上的推广应用。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建立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稳定合作关系,支持产业园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加强红薯、烤烟、畜牧、中药材、经济林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科技服务团队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到202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

第三节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平台建设

围绕全县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素集聚、资源集约、产业集群、功能集成,集中打造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郁山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烟草产业园、中药材产业园、特色粮油产业园4园空间布局结构。围绕园区主导产业,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发挥要素集聚和融合平台作用。拓展延伸农业园区农业功能,发掘农业的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生态涵养、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做好“农业+”文章,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强园区水电路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土地、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保障措施,全面提升园区建设水平。

第四节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力推进主要作物耕种收机械化和装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土地宜机化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大力推进农田宜机化整理整治步伐,引进高端智能、适合武陵山区的农机装备,提高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设备使用效率及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智能化农业装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加快发展大田作物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收获等智能装备,设施农业育苗移栽、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智能控制等智能化装备,设施养殖中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疫病防控等智能化装备,以及农产品加工、冷鲜物流智能化设备。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35%

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平台等提供精准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实现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可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现有相关农业数据资源整合,明确涉农数据权属,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共享数据的相关机制,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联通。

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生产环节,实现生产的流程式运作和信息化管理,提高生产水平、确保产品品质。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的新发展,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从网上交易、拍卖、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从事与农产品产、供、销等环节相关的电子化商务服务。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2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科学配置产业结构以粮食主产区、特色产业发展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其他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乡镇为重点,同时兼顾调味品(辣椒花椒等)、中药材(黄连等)、高山果蔬(脆红李)、草食牲畜(兔、羊等)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批特色效益绿色农业产业集群,以特色绿色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在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20.29万亩(其中,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34万亩)累计2025年,全县共建成质量达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56.48万亩。

加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以“七化”(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为目标,把提高耕地质量、完善田间灌排设施、道路工程建设和耕地地力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因地制宜采取农、水、路、林、电、机、技、管等综合措施,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管护措施落实可操作,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适应,改善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破除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努力实现建设高标准农田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增产增效。

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加强高标准农田权属管理,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资金,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管护人员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加强建设项目的监管,各级农田建设项目从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进行全过程监管,严格按程序开展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和评价,向社会统一公示公告,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加强对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督查指导和监测评价,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专栏3农业科技和装备重点方向及项目

农业科技与智能化。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农业数字化建设,互联网+农业项目,农业灾害监测与预警项目,农业应急体系建设项目,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项目。

农业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基地产业路、灌溉设施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21~2025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20.29万亩(其中,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2.34万亩)。到2025年,全县共建成质量达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56.48万亩。建成万亩以上连片高标准农田区5个以上,丘陵区梯田化率达到90%以上,实施宜机化改造面积3.18万亩以上,耕地地力提升面积1.5万亩以上,有机质含量提高2%以上,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农机作业水平达到50%以上,耕地质量提高0.3个等级以上,按粮食单产测算亩均增产50公斤以上。

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山清水秀村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第一节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

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推进结构节水,立足水资源调减,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是调减耗水量大的作物,扩种耗水量小的作物,大力发展雨养农业。推进农艺节水,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推进工程节水,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减少渗漏蒸发损失,提高输水效率。推进制度节水,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灌溉定额和用水价格,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面贯彻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切实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保持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深入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农药问题的查处力度。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为重点,建设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积极贯彻落实地膜新国标,加快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建立农膜、塑料包装废弃物贮运机制,减少“白色污染”,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严格执行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三区”管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以沼液、肥水、堆沤肥等农用有机肥为主体,以商品有机肥为补充,开展自我消纳的生态小循环以及种养结合的中循环提升行动,促进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引导畜禽养殖场升级改造粪污处理利用配套设施,做到“雨污分离、饮污分离、粪尿分离”。筹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班,引导畜禽养殖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鼓励发展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粪肥运输、使用引导激励政策。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

持续推进池塘养殖尾水治理。督促养殖区内业主配套建设底排污、生态湿地等尾水治理设施,积极推广应用生态净水、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水产养殖减排技术,采取鱼菜共生、资源化利用等措施治理水产养殖尾水。开展新型养殖尾水治理模式研发、试验、示范,扎实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开展水质监测及尾水治理效果评估,按不同生产时期对进水、养殖水、排放水开展水质跟踪监测。

第二节加强乡村生态系统修复

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及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抓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广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系统调查,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建立农业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强化渔业资源养护修复,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令”。

实施乡村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实行天然林全面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推动山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开展国土绿化、退耕还林、“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推进农村“四旁”植树,构建“绿带、绿廓、绿楔、绿心”城乡空间结构。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加强生态退化区保护和建设,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科学修复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分布推进全县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植被恢复工作,开展乌江、郁江两岸闭坑废弃矿山、尾矿渣堆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重点对煤矿矸石山、露天采石场、矿山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和复垦,消除崩塌等安全隐患。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

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探索开展乌江、郁江等次级河流和茂云山、七跃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评价、考核机制,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三线一单”,构建环境管控体系。加强天然林保护制度实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强乌江、郁江等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对重要水源地、典型河流湿地、水生野生动物和重要经济水产种质资源划定保护范围,落实国家长江重点水域渔民转产上岸政策。推进已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重建与恢复。

全面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完善“三级双总河长、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将河(库)长体系全面延伸至村一级,强化“河长”主治作用,用好民间参与平台,着力构筑政府、企业和社会共治格局,形成共治合力,确保河库问题整治早见成效。完善河长制配套制度,完善督查考核、责任追究和激励机制,逐步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制度体系,为全面深入推进河长制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河长制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大数据管理,落实河长制主要任务,制定“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严格审批排污许可。

第三节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将乡村良好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河湖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产业,大力推广“生态+”业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路线。积极发展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林果、林下经济、花卉等生态产业,加快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畜沼果(菜、草)、鱼菜共生、稻鱼工程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深化拓展地票交易功能,探索开展用水权、用能权交易。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地资源。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专栏4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点项目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建生态拦截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水肥一体化设施、田间废弃物回收设施、农药化肥减量、绿色防控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污水尾水处理等。新建(改扩建)粪污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等设施,新建有机肥厂。治理受污染耕地约20000亩。

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保护区本底调查、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生态保护,提高管理能力。

农村生态治理。持续推进靛水新城乌江滨江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郁江连湖场镇段水生态治理工程、善感乡周家寨环境整治工程、诸佛江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工程等一批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障碍,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第一节全面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深化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和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成果,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强化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允许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土地(林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制度。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丰富改革内容,形成宅基地退出、使用、审批、管理等方案制度体系。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下乡返乡创新创业等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在符合规划、用途管制和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有效利用乡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设用地。探索开展对增量宅基地实行集约有奖、对存量宅基地实行退出有偿。

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确权登记的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全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强与村规划衔接,鼓励复垦指标农村留用,激励有条件的区域复垦形成水田、重点生态功能区复垦为林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第二节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深化清产核资,完善制度设计,建立更加完善的资产评估定价机制、成熟的评估制度和规范的评估程序,高质量完成确权确股,积极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权能。培育壮大农村经营主体,引导有实力有情怀有担当的民营企业、乡村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领头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积极推进合股联营,探索“土地股”“资产股”“现金股”“基建股”“管理股”等多种股份合作形式,因地制宜设置“人口股”“农龄股”“劳龄股”,明确入股范围,规范股权管理,构建股份联营机制,创新“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农村电商”“三变+乡村旅游”等多种经营模式。规范收益分配,按照“盈利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建立固定分红、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实物分红等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股金分红明细台账,加强股份分红管理。

第三节推动“三社”融合发展

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三社”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三社”在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等方面融合发展,提升“三社”为农服务能力。鼓励“三社”加强资金、信息、产权、服务、人才等方面的联合合作,推广股份合作、生产合作、服务合作等产加销一体融合方式,共建项目、共做产业、共享成果,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提升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农产品流通服务能力。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实施“三社”融合主体壮大培育工程,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强化基层社组织力量,有序推进基层社、专业社、合作社建设。

第四节建立健全城乡人口流动机制

健全落户制度。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合法稳定住所和稳定就业为户口迁移基本条件,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探索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范围,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着力实施“三个一批”集聚计划,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引导一批外来劳务人员返彭落户、吸引一批农村大中专学生就落户、推动一批来彭务工人员居家落户。

保障享有权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镇公共服务,扩大城镇公共服务覆盖面,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医疗、社保、住房保障以及随迁子女入学等问题,保障其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农民进城购买住房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税收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机制。健全农民工失业救济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时纳入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完善惠及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降低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入当地公立学校的门槛。

完善激励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加快户口变动与农村“三权”脱钩,不得以退出“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促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城镇。进一步完善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常住人口常态化统计机制,建立全县常住人口数据库。

第五节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建立乡村招才引智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乡村。建立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规范征地程序。优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商等。创新乡村振兴用地方式,鼓励探索点状供地模式。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搭建城乡土地交易平台。

引导农业农村社会资本投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改善乡村营商环境,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乡村产业、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拓展乡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引导大中型银行进一步下沉服务中心,优化县域网点设置。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促进县域内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优化完善“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强化农村地区“一张图”管理,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确定区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导向分类推进村庄发展。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尊重农民意愿,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第二节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按照“镇镇通三级、村村双车道”的目标,加快推进乡镇和建制村通组公路建设,实施窄路面拓宽工程、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工程,不断解决边远村组的交通出行需求。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因地制宜实施县域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升农村公路引领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完善村道安保设施,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全面实施“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7500公里、通组路3000公里、入户路2000公里,实施路面拓宽工程1000公里,农村公路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4%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水源工程和水利引提调工程,优化水资源调度供给,全面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建成龙虎、凤升、杉木沟、茨竹湾、红光、永丰等水源地工程,开工建设黑洞河、富家、黄荆等一批小型蓄水水源工程,加快郁山湖、阿依河、龙溪大中型水库和龙虎茨竹湾水系连通工程前期论证。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持续开展乌江郁江流域防洪、重点河段、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和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增强农村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实施提升农村饮水工程,着力消除城乡居民用水差异,推进城乡自来水一体化,到2025年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

强化农村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深入推进行政村4G网络建设,分类分阶段推进千兆光纤、5G等高速宽带网络由行政村向居民点延伸覆盖,提升农村互联网接入能力。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制播能力建设。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开展“移动互联网村”和“互联网小镇”示范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供给,加快建设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一站多牌、一站多职、一站多用”的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点。

加快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质量,满足农村新型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强油气输送管道建设,实施燃气管道进村进乡计划并做好末端入户,有序推进城市燃气设施覆盖村镇。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

第三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旧房整治提升、污水治理等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结合、建设和管理并重原则,全面扩大农村户厕改造覆盖范围,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以学校、卫生站(室)、便民服务中心、商业网点、交易市场、交通集散点和旅游线路沿线等人口较集中的公共区域为重点,加强建设农村公共厕所。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大力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切实做好农村厕所的规范管理与后期维护。在“十四五”期间,力保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逐年提升。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达标排放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筛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用技术和设施设备,推广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易维护的污水治理技术和模式。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近郊周边农村延伸,因地制宜实施村聚居点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鼓励小型聚居点和散居农户采用人工湿地、生物塘、农村改厕、户用沼气、化粪池以及储粪还田等多种形式治理分散污水,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模式和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一批水美乡村。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建立健全有完备垃圾设施设备、有成熟治理技术、有稳定保洁队伍、有完善监管制度、有长效资金保障的“五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继续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的试点工作。推行简便易行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式,实现就地分类、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引导农户采取庭院堆肥或村域集中处理消纳易腐垃圾。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全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继续推进“千村宜居”计划,打造“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乡村建筑风貌引导,广泛开展整治残垣断壁、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引导农户强化安全质量管理和农房风貌管控。实施入户道路工程、村庄绿化工程、村庄亮化工程、村庄文化工程等,推进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强化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改善村庄公共环境,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加强乡村风貌引导。按照科学合理、突出重点、易于操作、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指标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异化、分类化、清单化考核。2025年,创建美丽宜居宜业乡村20个。

第四节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统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建成渝东南片区现代化教育强县。拓展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持续实施农村普惠幼儿园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全面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持续巩固控辍保学工作,落实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现代远程教育。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促进县域内师资优质均衡配置。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县域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乡镇下沉,将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健全农村地区院前急救网络。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畅通工程,推动远程医疗网络向镇村延伸。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基本构成集预防保障、疾病治疗、特色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工程,每个乡镇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健康村”建设。加大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农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农民就业支持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救助范围。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鼓励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健全县乡村衔接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统筹推进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村级互助养老点等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整合农村幸福院、五保家园,持续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升级。促进医养结合发展,提高对失能、半失能、低收入、高龄等老年人的托底保障能力。完善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队伍建设,强化养老护理员培训,提升养老服务组织从业人员专业性,力争每个村至少有1名专兼职助老员和1支养老志愿服务队。加强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指导和支持力度,积极宣传普及婴幼儿家庭照护核心信息和科学育儿知识,鼓励有条件的村镇建立婴幼儿看护中心,提供日间照料服务,推动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婴幼儿照护体系。

第五节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加强农村电商服务站、乡镇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和到村物流中转站点建设,支持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信息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拓展。引导农民自主网上购物或提供公益性代购服务,逐步改变农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推进汽车、生活家电、电脑下乡入户和“以旧换新”,按照规定落实奖补政策。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提升肉奶、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能力,着力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建设旅游景区、客运站农产展示区、大型商超农产品展示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网红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打造一批直播带货基地、乡村夜间经济集聚区、周末旅游目的地,培育乡村消费新增长点。加速发展农村客运,鼓励文旅、民俗等资源丰富的乡镇推动商旅文娱体等融合发展,引导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完善农村市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畅通农村地区投诉举报渠道,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六节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抓手,培育壮大“三乡”人才队伍。实施“重庆英才乡村领军”计划,回引农民工、本土人才、乡贤返乡创业就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学习交流等方式,完善乡村创新创业培训体系,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以高素质农民队伍为“人才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孵化器”,以分行业、分产业培训为“主抓手”,注重前端培育、加强过程指导、强化后续扶持,打造一支创业能力强、经营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民间工艺为重点,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继续选派“三师一家”下乡服务,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引导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企业家参与乡村建设发展。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负责人和培育本地带头人作为“产业村长”,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以产业集群催生人才集群,持续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和完善乡村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农业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专栏5乡村建设重点项目及工程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通组路3000公里、入户路2000公里,实施路面拓宽工程1000公里。农村水电气等推进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全覆盖项目、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通信、电力、乡镇燃气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成龙虎、凤升、杉木沟、茨竹湾、红光、永丰等水源地工程,开工建设黑洞河、富家、黄荆等一批小型蓄水水源工程,加快郁山湖、阿依河、龙溪大中型水库和龙虎茨竹湾水系连通工程前期论证;建成连湖镇自来水厂、百福场水厂、葡萄水厂、平安镇自来水水厂、太平水厂、漆园水厂、芦塘乡水厂等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山坪塘、摩围山片区供水等工程。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建成团坝子电站、龙门峡电站、长湖电站;大力开发水电、光伏、风电、页岩气等能源项目,页岩气勘探开发项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乡镇二三级污水管网工程、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农村聚集点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农村(乡镇)分散区散户污水收集设施项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建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建设286行政村再生资源回收站,15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驿站,配套50个智能分类机,分类收运车辆20辆。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农村人才集聚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加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力度。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第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增强能力,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

第一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深化村带头人队伍提升,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党委组织部备案管理和人选县级联审,强化选育管用,大力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深化青年党员源头培育,持续滚动实施农村发展党员三年规划,大力发展农村青年党员。深化党员日常教育培训,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流动党员日常管理。深化农村党员双培双带,加强支持帮扶和教育引导,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组织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

第二节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健全民主决策程序,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职责权限、监督方式、管理考核,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农业执法工作,持续加大对农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和震慑力。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农村地区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建设平安乡村。畅通信访渠道,结合“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及时受理、办理群众涉土地纠纷等信访问题。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市场监管等方面法治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整合“雪亮工程”资源,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书画展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作用,推进设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组建“美德劝导队”,加强婚丧礼俗整治,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振农村精气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积极培育乡贤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乡贤活动,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

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积极利用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把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做好郁山盐业遗址群、茶坪古建筑群、木水传统村落等文物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射弩、竹铃球、高足球、踩花山等一批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促进鞍子苗歌、高台狮舞、苗族踩花山、诸佛盘歌等非遗文化走进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支持非遗项目参加市级国家级非遗展览展示、普及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活动。

第四节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和农民的作用,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使乡镇成为为农服务的龙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加强乡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统一名称、统一服务中心标识。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向基层延伸,扩大乡镇(街道)、村(社区)“就近办”事项比例,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务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将农村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第五节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

推动“互联网+党建”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建设,优化升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推广网络党课教育。健全农村数字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加快政务服务应用向乡镇、村居下沉,推广“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第十保障措施

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坚持党管农村原则作为核心主线,按照法治化、市场化途径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落到实处。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坚持党管农村原则作为核心主线,按照法治化、市场化途径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落到实处。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加强县委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做好县委农业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等职能。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把落实农村政策情况作为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第二节完善扶持政策

加大对人才的扶持力度,培训企业管理人才,加大人才智力支撑。把需要进行技能培训的列入农民免费培训计划,主动加强用工信息联络、对接,实现农民的转移就业。严格执行财政支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创业农民实行财政扶持。主动适应市级扶持政策的转变和融资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改革工作,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继续落实好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节落实责任分工

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制度顶层设计,统筹重大政策研究和制定,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合理确定分工,严格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县农业农村委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分解落实建设工程目标任务,定期通报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加强与上级沟通联系,有效衔接好相关工作,随时了解信息动态,把握各项目建设情况,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我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与国家农业农村规划、重庆市“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庆市农业农村规划、全县“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县国土空间规划等基础性、全局性规划的衔接。抓好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和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适时调整。创新监测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及决策提供支撑。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项目用地政策

附表:彭水自治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项目库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计划开工时间

项目

类型

建设地点

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

十四五”期间投资

合计(64个)

1457466

1101006

一、农业产业项目(10个)

213500

206500

1

优势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工业园区

建设黄精、百部、天冬、大黄、川射干等中药材种植基地10万亩,建设烘焙、炮制生产线和成药制剂生产线及配套生产生活设施,对彭水当地优势中药材品种进行深度开发利用。

30000

30000

2

苗药布福娜种植及加工

2021年-2023

新开工

润溪乡

建设布福娜种植基地,生产面膜、香皂、牙膏等衍生产品。

6500

6500

3

安吉优质白茶种植加工

2021年-2023

新开工

工业园区

种植、加工、销售茶叶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23000

23000

4

有机茶基地建设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工业园区

规划建设有机茶叶基地3万亩,新建茶叶加工厂2个。

15000

15000

5

牛羊草食养殖产业发展项目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圈舍、生产、防疫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种畜引进及扩繁发展,种草养畜,十四五末实现肉牛出栏8万头,羊出栏13万只。

22000

22000

6

生猪养殖产业发展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圈舍、生产、防疫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种畜引进及扩繁发展,大型畜牧企业发展,十四五末力争实现生猪出栏100万头以上

45000

45000

7

禽、兔、中蜂等小家畜禽养殖发展

2021年-2025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圈舍、生产、防疫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种畜引进及扩繁发展。巩固中蜂10万群,小家畜禽十四五末实现出栏500万只以上。

12000

12000

8

新希望集团种猪养殖项目

2022

续建

鞍子镇

建设存栏8500头种猪猪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实现年出栏20万头优质商品猪。

30000

25000

9

2400头天兆猪业标准化示范种猪场项目

2021

续建

高谷镇

建筑面积约15000m²,配套生产、防疫、环保等设施设备,饲养能繁母猪2400头,年出栏仔猪50000头、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现代化能繁母猪饲养场。

10000

8000

10

苗药熏香生产项目

2022

新开工

工业园区

租用园区标准厂房4400平方米,建年产1000万瓶大易宝宝艾叶露生产线。

20000

20000

二、产业园项目(3个)

55000

55000

11

特色产业园区示范带建设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以红薯、蔬菜、特经等优势产业为主导,集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以上。

40000

40000

12

红薯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2022

新开工

郁山镇、石柳乡、联合乡等乡镇

红薯产业高效示范园区建设。

5000

5000

13

蜜蜂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九黎城至摩围山沿线,流转林地300亩探索农旅融合发展,建设九黎中蜂博物馆+蜜蜂文化康养体验园。

10000

10000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9个)

164300

164300

14

火吉果健康产业项目

2021年-2023

续建

工业园区

建设年加工1万吨火棘果果籽烘干生产线一条;提取饮品、饮料全自动灌装生产线一条;精油、果粉、基础粉(不包括其它产品如饼干)等附加产品生产线各一条及配套设施。

5000

5000

15

宏绿自热食品项目

2021年-2023

续建

工业园区

农产品深加工、自热食品生产及销售。

50000

50000

16

油桐种植及深加工项目

2021年-2023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发展万亩油桐基地,建设生产加工线。(已在保家栽植2000亩)

5000

5000

17

油茶全产业链建设项目

2021年-2023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建设油茶种植基地及年产茶油2000吨初加工厂。

7300

7300

18

年产2000吨香椿芽系列健康食品生产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工业园区

新建种植基地1万亩,新建速冻香椿芽、香椿酱油、香椿酱、香椿咸菜等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5条及配套生产生活设施设备,形成年产特色椿芽系列产品1万吨的生产能力。

12000

12000

19

薯类膨化休闲食品精深加工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工业园区

新建薯类休闲食品精加工厂房、冷藏库房及办公大楼,年加工鲜货6000吨的加工生产线及配套生产、仓储和生活设施设备。

20000

20000

20

年产5万吨紫薯饮料及休闲食品生产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工业园区

建设年产5万吨紫薯饮料及休闲食品生产线及配套生产、仓储及生活设施设备。

10000

10000

21

竹笋基地及精深加工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工业园区

新建年产1万吨竹笋制品生产线及配套生产、仓储和生产设施设备。

5000

5000

22

苗医苗药大健康产业项目

2021年-2024

新开工

工业园区

建设苗药种植加工产业链和苗医苗药馆。

50000

50000

四、农业提质增效项目(7个)

378345

92000

23

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程

2023

新开工

新城

该工程规划用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60000m²

30000

5000

24

工业园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

2023

续建

工业园区

总建筑面积129812.20m²,新建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仓储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两条主干道P2路、P4路和13条次干道;土石方工程约427万方,同时配套建设6条排洪渠;改建南北岸线路等。

101345

50000

25

畜禽定点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项目

2022

新开工

相关乡镇

新建猪、牛羊、家禽、肉兔等屠宰生产线各1条,建设加工车、冻库、检室及综合办公楼、消毒间、库房、消防水池、污水处理设施、化粪,新建道路、停车场等其他设施,新建仓贮、物流中心,购置畜禽屠宰加工相关机械、制冷、污水处理等主要设备及附属配套设备。

20000

15000

26

5条精品线路沿线景点

2021年-2025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围绕全域旅游,持续打造5条精品线路沿线景点,升级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基础设施。

10000

10000

27

阿依林海康养旅游度假区

2021

续建

联合、芦塘、普子

30000亩红豆杉生态农业观光园、4000亩生态农林体验园、原生态森林度假园、红豆杉特色基地。

210000

5000

28

农特产品加工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开展红薯(淀粉、苕粉、薯干、薯片、薯条、方便粉丝、自热火锅粉等)、烤烟(复烤)、中药材(仓储、烘干、分拣、分级等)、粮油(大m、菜油、豆干等)、蔬菜(香椿酱菜、榨菜、泡菜、食用菌等)等加工。

6000

6000

29

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品牌建设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力争在2021年完成市级品牌1个,县级品牌3个;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巴味渝珍、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技术体系(CAQS-GAP)补助、提高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牌农产品补助标准,力争在2021年完成打造三品一标30个。

1000

1000

五、农业基础设施项目(7个)

149164

149164

30

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基础提升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产业路、灌溉设施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配套产业路100km,灌溉水池2000m³。在主要增收产业、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

10000

10000

31

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优化完善农业产业基地产业路、灌溉设施、冷链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

35000

35000

32

高标准农田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预计新建高标准农田20.29万亩。

32464

32464

33

土地整治项目

2023年-2025

续建

有关乡镇(街道)

在绍庆街道过江村、桐楼乡普子村、鞍子镇冯家村、莲湖镇多家村等地开展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水利。

30600

30600

34

国土综合整治旱改水项目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土地平整、灌溉及排水工程。

1000

1000

35

走马乡走马村等53个建设用地复垦项目

2021年-2015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旧房拆除复垦。

9400

9400

36

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2023年-2025

续建

有关乡镇(街道)

旧房拆除复垦。

30700

30700

六、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项目(8个)

89792

70952

37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新建生态拦截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水肥一体化设施、田间废弃物回收设施、农药化肥减量、绿色防控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农业污水尾水处理等。

30000

30000

38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支持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新建(改扩建)粪污收集、贮存、运输、处理等设施设备建设,有机肥厂建设。

15000

15000

39

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受污染耕地治理,预计治理面积20000亩。

600

600

40

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2022

新开工

茂云山、七跃山自然保护区

开展保护区本底调查、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教育、生态保护、管理能力提高建设。

2000

2000

41

靛水新城乌江滨江段防洪护岸综合治理工程

2022年-2023

续建

绍庆街道

治理河道长4685m

28840

10000

42

郁江连湖场镇段水生态治理工程

2022年-2023

前期准备

连湖镇

新建防洪护岸河堤工程5.06km

10120

10120

43

善感乡周家寨环境整治工程

2022年-2023

新开工

善感乡

一是已建居民点沿江一侧景观绿化,面积约3300m²;二是建设两段已建滨江步道之间的连接步道,长245.732m,宽3m;三是村民服务中心外侧院坝的景观铺装,面积约2600m²;四是装饰寨门牌楼。

630

630

44

诸佛江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工程

2022年-2023

新开工

鞍子镇、长生镇

河道治理总长度为3767.9m

2602

2602

七、乡村建设项目(15个)

340489

328090

45

农村通畅公路

2021年-2025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新建农村通畅公路200km

12000

12000

46

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2021年-2025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新建入户道路,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

140000

140000

47

乡镇二三级污水管网工程

2023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新建二三级管网约100km

12000

12000

48

乡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项目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2010年以来的64座乡镇(村)污水处理厂工艺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排放达标;新建改建污水管网。

78000

78000

49

农村聚集点污水处理设施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建设完善46个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并配套收集管网。

2500

2500

50

农村分散区散户污水收集设施建设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农村分散区散户污水建设新建化粪池进行处理。

2000

2000

51

乡镇分散式饮用水源地标准化建设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彭水县39个乡镇分散式水源地标准化建设。

3500

3500

52

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建设项目

2022

新开工

县境内

更新配置垃圾运输车、压缩车、垃圾箱体、垃圾桶等垃圾收集、转运设施。

5000

5000

53

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

2022

新开工

县境内

新建286行政村再生资源回收站,15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驿站,配套50个智能分类机,分类收运车辆20辆。

10000

10000

54

绿色示范村建设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2025年,建成150个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鲜明、示范效果明显、带动辐射力强的重庆市级绿色示范建设。

15000

15000

55

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全覆盖

2021

续建

有关乡镇(街道)

新建蓄水池、安装引供水管道。

9921

3500

56

2021年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新建(改扩建)饮水工程150处,安装引供水管道165km

10000

10000

57

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新建5G基站约300个,同步建设光纤、无线WIFI等通信基础设施。

23000

23000

58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靛水、长湖等输出工程及支线改造工程。

6068

5390

59

乡镇燃气基础设施建设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摩围山、新城、九黎城、桑柘等天然气管网建设项目。

11500

6200

八、其他项目(5个)

66876

35000

60

摩围山乡村振兴建设项目

2021

续建

摩围山景区

耕嘉年华;秘境拓展区;民俗风情区;花夲观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

37876

6000

61

乡村振兴示范

2021

新开工

靛水街道等相关乡镇

持续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强力推进润溪、善感、诸佛庙池村乡村等示范建设。着力打造示范乡、村、点。

6000

6000

62

乡村振兴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22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建设体育场地,购置安装健身路径和健身器材设备及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

3000

3000

63

森林乡村建设项目

2021

新开工

有关乡镇(街道)

2025年,建成200个特色鲜明、美丽宜居的国家森林乡村和一批地方森林乡村,把彭水建成全国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

20000

20000